大家喜歡這里的煙火氣,“大家一起做飯,有家的感覺?!币姸嗔藷o常。萬佐成有天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一起吃飯?!?/p>
2017年8月26日上午,在萬佐成家炒菜的病人家屬。(南方周末記者王瑞鋒/圖)
(本文首發(fā)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大家喜歡這里的煙火氣,“大家一起做飯,有家的感覺。”
見多了無常。萬佐成有天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一起吃飯。”
萬佐成相信“吃虧是福”,與鄰里關(guān)系融洽。他給病人提供的30個高壓鍋、二十多個鐵鍋、二十多把菜刀和炒勺,都是左鄰右舍送來的。
刀剁在菜板,勺碰著鍋沿,一把小紅辣椒碎末躍進大鐵鍋的熱油中,刺啦,像當紅的花旦咿呀開了嗓……清晨6點,萬佐成炸完一千根油條,煤爐里的12個蜂窩煤仍通紅發(fā)亮,排隊等著炒菜的病人和家屬就開始動手了。
帶著青菜、蘿卜、黃瓜、豆腐……各色食材佐料前來的,都是一墻之隔,江西省腫瘤醫(yī)院的病人家屬。爐火是現(xiàn)成的,鍋碗勺鏟也不用帶,南昌市城中村石泉村的這處小巷出租屋里,提供借火炒菜做飯服務(wù)的“病友廚房”,儼然已成了此地網(wǎng)絡(luò)知名的一處所在。
這捎帶著,讓65歲的新建縣農(nóng)民萬佐成和他的老伴兒熊庚香,也火了一把。
媒體來來往往,卻也沒影響這里的節(jié)奏。中午12點前,帶著食材佐料來炒菜的病友依然絡(luò)繹不絕。五十多個癌癥病患家庭在這間民房里炒菜做飯,鍋碗瓢盆叮當作響。
一借就是十年,萬佐成也在這里陪伴自己生病的兒子待了十年。
每天早晨八點多,炸油條的爐子里的蜂窩煤尚未燃盡,萬佐成用火鉗夾出,將通紅透亮的煤放進十個爐子,引燃、關(guān)閉風(fēng)口,等待炒菜家屬的到來。
“每天都有新面孔,老面孔離開后就不再回來,可能是他們的親人不在了。”十年來,小屋里來來往往,萬佐成見慣了無常。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做飯的癌癥病患來自五湖四海,做的菜也五花八門。每道菜,都是一味人生。炒完起鍋,端出來的,都是一個家庭的酸甜苦辣。
忙忙碌碌,見多了無常。萬佐成有天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一起吃飯。”
“有了火才算過日子”
萬佐成也跟別人借過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人們舍不得買火柴,仍使用古老的火鐮摩擦起火。天氣陰潮,稻草很難引燃,誰家打著了火,就成了全村人的火種,萬佐成端著一盞菜籽油和棉芯做的油燈去借火,用手罩著,小心翼翼護送回家。
用借來的這盞火,燒水、做飯,他覺得那是種有家的踏實,“有了火,才算過日子”。
11年前的2006年,有人第一次問萬佐成借火。這是一名癌癥病人家屬,他希望借一爐火,給病人炒個菜。
萬老漢覺得可憐,欣然應(yīng)允,還遞了鍋勺,“炸完油條,火就沒用了,不用也浪費,誰要用就用”。
借火炒菜,萬老漢的善心之舉,在腫瘤醫(yī)院的病房里流傳,來借火的病人家屬越來越多,“基本每天一百多人”。即便春節(jié)期間,不少家屬找到老兩口,讓留一口爐火炒菜。
老兩口理解這些病人家屬的難處,癌癥損耗著一個家庭的精力,“誰不是想省點錢?”
萬佐成的生活亦不易。他的兒子也是一名常年需要照顧的病人。“自家有病人,理解有病人的痛苦。”
租住在石泉村的兩間房十分簡陋,每間20平米,他們和孫女擠一個房間,兒子一個房間,房間里的家具大部分都是撿來的,各種塑料袋雜亂無章塞滿了櫥柜,即便在白天,房間也很陰暗。萬老漢自嘲,“垃圾人住垃圾房。”
來炒菜的人越來越多,炸油條剩下的火不夠用,萬老漢還要搭上很多蜂窩煤,幾個月之后,他覺得已經(jīng)很難維持,開始象征性地收點成本。
炒一個菜收5毛錢,燉半小時湯收1塊錢,“現(xiàn)在物價漲了,炒一個菜收1塊錢,燉湯2塊5,賣米飯1塊錢一盒,一天用蜂窩煤七八十個,用水和鍋碗瓢盆都不用給錢,上個月水費四百多塊錢,基本維持開支,不掙錢。”萬老漢說。
大家喜歡這里的煙火氣,“大家一起做飯,有家的感覺?!币姸嗔藷o常。萬佐成有天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一起吃飯?!?/p>
盡管“病友廚房”條件艱苦,但每天仍有四五十名病人家屬來炒菜,他們希冀節(jié)省開支,為親人治病。(南方周末記者王瑞鋒/圖)
“大家一起做飯有家的感覺”
8月27日這一天,第一個來做飯的是乳腺癌患者肖愛梅。她不愿待在安靜有空調(diào)的病房,更喜歡這里的煙火氣,“大家一起做飯,有家的感覺”。
來自江西樟樹市的肖愛梅一天只有兩件事:化療治病、做飯。跟別的病人不同,別人都是家屬來做飯,肖愛梅只能自己做飯。她的兒子已經(jīng)陪護了她幾個月,一周前回家找工作,病友直夸她有個孝順的好兒子。
命運沒有眷顧這名教了16年書的農(nóng)村代課老師。她先是沒有轉(zhuǎn)成正式老師,外出打工拇指被機器打殘,2015年領(lǐng)取了一次性代課補償一萬多元,不久又被診斷出乳腺癌中晚期,借了6萬元治病。
肖愛梅不得不省吃儉用,但她堅信,癌癥三分靠治七分靠活,對抗疾病要用“堅強的信念和樂觀的心態(tài)”。早晨6點,肖愛梅起床在病房外自己做早操,對著大樹唱早些年的流行歌曲,《長相依》《杜十娘》和《?;丶铱纯础?,在醫(yī)院門口喝了碗一塊錢的米粥。
菜是從醫(yī)院附近一個自發(fā)形成的菜市場買來的,城管上班前,這里能提供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食材。
兩根黃瓜2.5元,兩只生鴨蛋1.5元,這是她這一天的主菜。她把鴨蛋包好,小心翼翼裝進挎包里。
肖愛梅今天的食材略顯寡淡。但對她來說,有鴨蛋就已有點奢侈。昨天她做的是清炒冬瓜,前天,則是清炒番薯葉。
黃瓜切片,架鍋,熱油,磕進鴨蛋,煎熟,翻炒黃瓜,醬油滴進鏟子,覺得倒多了,她又把醬油倒回瓶里。
食用油13元900毫升,醬油5元160毫升,對她來說,都不便宜。
病房里流傳大蒜可以抗癌,但今天這道黃瓜炒蛋,肖愛梅沒舍得買蒜。4元一斤的大蒜太貴,不如菜飯吃得飽。這道菜成本4元,炒菜費1元,一盒米飯1元,如果加上一元錢的早餐,肖愛梅一天的伙食,用7元就足以對付。
她得省下更多的錢。過去,肖愛梅是整個家庭的主廚,家鄉(xiāng)特色菜椒鹽鵝一直是她的拿手好菜,而今,這一切都成了閑來的念想。
吃不起肉的時候,肖愛梅會選擇一只冬瓜,“冬瓜切成厚丁,切上十字花,紅燒,做的跟紅燒肉一樣,香。”病房里,她咽著口水說。
每道菜都傾注了耐心
十點多,真正的“盛宴”開始。提著各色水桶的病人家屬來到這里,桶里放著各種蔬菜和調(diào)料,一次做好午飯和晚飯。
8月26日,“火爐”南昌的溫度高達35攝氏度,屋里沒有抽油煙機和排氣扇,溫度更高,油煙升騰,汗滴下來。
景德鎮(zhèn)來的劉倩,在一堆人里,做的飯菜已足夠豐盛。高壓鍋燉鴿子豆腐湯,兩根黃瓜,還有一塊錢的燙粉絲。58歲的丈夫被診斷為腦瘤,化療讓他失去胃口,這個瓷器廠工人下崗后做了保安,撫育了一雙兒女。高昂的治療費,壓迫著一家人的生活。
兒子馬上結(jié)婚,金手鐲、金戒指、金耳環(huán),聘禮需要的“三金”,一樣都不能少。她一臉愁苦,病房里的電視,正巧放著電影頻道的喜劇《一念天堂》。她看不懂,也無心多看,醫(yī)生告訴她,丈夫已時日無多。
來自樂平的韓秋蘭,是肖愛梅同一樓層的病友,同樣沒有家屬陪護。這是她第一次來炒菜,兒子剛結(jié)婚,自己治病花了十多萬,化療之后,她的頭發(fā)悉數(shù)掉光。
右腋下剛剛做完手術(shù),醫(yī)生囑咐不能用力。她選擇高壓鍋燉只豬蹄犒勞自己,做法省事不費力。豬蹄放在碗里,撒入一勺鹽入味,清蒸即可,“我已經(jīng)十多天沒吃過肉了。”病房里,好心的她,將肉分了點給肖愛梅?;蛟S是爐火的火力不夠,她的肉沒有燉熟。
豐城的黃叔文,為父親做的是肉炒土豆絲和藕片炒肉。肉沒舍得專門買,是從20元的排骨身上割下的。這是他第一次用蜂窩煤炒菜,火候不好掌握,土豆絲炒得有些焦干,“不能加水,還要留到晚上吃,加水容易壞掉。”他的母親1998年得了食道癌去世,如今父親得了肺癌,唯一讓他欣慰的是,和大部分病人一樣,父親能報銷35%到55%的費用。
實際上,醫(yī)院的食堂也提供飯菜,5元、8元、10元葷素不等的菜品,食堂也提供炒菜加工服務(wù),蔬菜紅燒2元,紅燒肉3元,蛋煮面3元,超分量雙倍,但大部分病人和家屬仍愿意節(jié)省下一兩塊錢,貼補到高昂的治療費。
7月底,肖愛梅曾去食堂炒過一份菜,炒完后有工作人員要打開飯盒檢查,“有兩片肉絲就要多收錢,跟抓小偷一樣,感覺沒尊嚴。”
大家喜歡這里的煙火氣,“大家一起做飯,有家的感覺?!币姸嗔藷o常。萬佐成有天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一起吃飯?!?/p>
盡管“病友廚房”條件艱苦,但每天仍有四五十名病人家屬來炒菜,他們希冀節(jié)省開支,為親人治病。(南方周末記者王瑞鋒/圖)
“燉湯熬稀飯人就快不行了”
十年間,很多病人家屬跟老兩口成了朋友。每天都有新面孔加入炒菜的隊伍,有的老面孔離開,就不再回來,“可能是他們的親人不在了”。
有些病人臨走前,會專門來跟萬佐成夫婦道別,送來花生和紅薯。有的病人去世后,家人路過會跟老兩口道聲,“人走嘍”。
去年,一名做了三年飯的病人復(fù)查是癌癥晚期,自知時日無多,他給老兩口留下了桌椅,“說這是最后一次見面了”。
8月25日,一位病人家屬嘟囔著“快不行了”,炒了菜燉了湯,沒要米飯,6塊錢加工費也沒給,從此便再也沒來。去年臘月三十晚上,一個家屬來借高壓鍋熬稀飯,老兩口讓她把高壓鍋也端走了。“燉湯燉稀飯,吃不下東西,人就快不行了。”萬佐成感嘆世事無常。
萬佐成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一切。“廚房”雖不臨街,十幾個煤爐在3.5米寬的小巷一字排開,幾十人切菜做飯,確實有礙鄰居進出。
老兩口因此更加小心謹慎,“鄰居來買油條,不要錢,過年過節(jié)誰家用火燉豬腳,缺蜂窩煤,隨便拿。”
萬佐成相信,“吃虧是福”,讓他與鄰里關(guān)系融洽,“誰家有不用的鍋碗瓢盆,都給我送來。”他給病人提供的30個高壓鍋、二十多個鐵鍋、二十多把菜刀和炒勺,也都是左鄰右舍送來的。
危機也偶爾有。8月25日上午,村里的衛(wèi)生人員突擊檢查衛(wèi)生。
為此,這幾天,萬老漢把爐子搬進了屋里和樓道,每天有五十多人來做飯,是往時的一半。
兩百多米長的街道,路邊有36家飯店,十年來都沒怎么變化。而那些拐進小巷生火做飯的人,匆匆來去,都成了過客。
(應(yīng)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劉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