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天氣轉涼,容易引發(fā)腹脹、腹瀉等胃腸道問題,該如何調養(yǎng)以保護脾胃不受傷害?針對年老體弱人群,有哪些實用的保健穴位推薦?
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體的脾臟運化功能下降,飲食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腹瀉、腹脹。同時,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防護不當容易引發(fā)或加重胃腸道疾病。
此時,在飲食上應以溫暖、易消化為主,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風寒容易侵襲人體的背部和腹部,要保護背部、腹部,避免受涼。若風寒侵襲背部,可能會出現(xiàn)鼻塞、咳嗽等感冒癥狀。風寒侵襲腹部會引起胃寒、胃痛等癥狀。在穿衣上可采用洋蔥式穿衣法,早晚溫度低時可一層一層增加衣物,中午溫度高時可逐層減少衣物。
如遇腹部不適,推薦使用兩個穴位緩解癥狀。一個是中脘穴: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上,先找到胸骨,從胸骨一直往下按,到胸骨盡頭是劍突,從劍突到肚臍連線的中點就是中脘穴。按摩具體方法:將右手中、食兩指指腹放在中脘穴上,稍用力,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按揉穴位,以被按摩處有明顯酸脹感,且身體能承受為度,每次按摩2~3分鐘,每天2~3次。按摩中脘穴可健脾益胃,改善腹痛腹瀉、胃口不佳、胃脹、惡心、嘔吐、泛酸等癥狀。
另一個是神闕穴:神闕穴是任脈上的一個穴位,位于肚臍正中央,是胎兒時期氣血運行的要道,是神氣出入之所,所以取名為神闕穴。這個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溫通陽氣、強身祛病的作用。可以將雙手掌心搓熱,交替溫暖神闕穴。
秋天日照減少、氣溫下降,人會產生情緒低落、憂郁、悲觀等不良情緒,俗稱“悲秋”,不利于身心健康。那么,“悲秋”對人體有哪些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
秋分后,白天越來越短,夜間越來越長。“悲秋”是指在秋天人體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jié)律紊亂,使情緒受到影響,加之秋季景色蕭瑟,黃葉飄落,易使人產生凄涼、苦悶之感,人會表現(xiàn)出興趣下降、情緒低落、失眠、精神萎靡等。
女性和老人更容易受到“悲秋”影響,如果上述癥狀持續(xù)不緩解,推薦腹式呼吸法,可緩解緊張情緒,減輕壓力。方法是:深吸氣,盡量向外擴張腹部,胸部保持不動,深呼氣,盡量向內收縮腹部,胸部保持不動。循環(huán)往復,保持每一次呼吸的節(jié)奏一致。
此外,給大家推薦一個穴位:神門穴。神門穴在腕橫紋上。取穴時,在手腕的小指側可摸到一條大筋,在曲腕時摸得更明顯,這是尺側腕屈肌腱,在大筋的拇指側,腕橫紋的凹陷處即為神門穴。可用對側拇指揉按,每次按摩2~3分鐘,每天2~3次。常按神門穴可以寧心安神、調節(jié)情緒。
中醫(yī)認為情緒與臟腑關系密切,“五志”也就是五種情緒對應五臟,其中悲這一情緒與肺相對應。在五志中,根據(jù)五行相克,喜勝悲,可以用以喜勝悲法,即嘗試做一些讓自己開心放松的事情,如放松身心的運動,去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散步,打太極拳、八段錦等;有一定運動基礎的人,可以選擇一些強度稍大的運動,如跑步、游泳等。
文字來源: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新聞發(fā)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