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指導的食品安全傳播力研討會在北京國展中心召開,會上發(fā)布多份食品安全傳播相關報告。
7月3日,在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指導的食品安全傳播力研討會在北京國展中心召開,會上發(fā)布多份食品安全傳播相關報告。
顏江瑛司長為研討會做主題致辭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zhí)行院長喻國明現(xiàn)場解讀《中國食品安全傳播力報告》,其中肉制品是公眾最擔憂的食品類別,公眾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首要渠道是人際渠道61.96%(包括專家和家人),而政府官方機構則僅占3.55%,70后和80后更傾向于不相信謠言,而50后和60后等50歲以上老年人,最容易受到食品藥品謠言影響。
現(xiàn)場發(fā)布2017年十大食藥品謠言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大數(shù)據傳播實驗室聯(lián)合騰訊較真發(fā)布《食品謠言治理報告》,該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介紹了2017年十大食藥謠言榜單,其中前5名如下:
1. 空心菜是蔬菜的“毒中之王”
鑒定:缺乏依據。事實上,一些研究確實提到空心菜對于某些重金屬,如鉛,有比較強的富集能力,但這不意味著空心菜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在蔬菜中最強,更不是“毒中之王”,空心菜含量高低、是否超標、還得看產地環(huán)境,只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土壤、水源、農藥等)重金屬不超標,便可以放心食用。
2. 紫菜是廢舊塑料袋做的
鑒定:嚴重失實。紫菜自身富含膠類等多糖物質、浸泡水溫不夠或者時間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紫菜“撕不斷,嚼不碎”。作為海產品,紫菜內含有的一些物質,是構成紫菜鮮腥味的來源,憑此特點說紫菜是塑料做的非常武斷。
3. 肉松餅是棉花做的
鑒定:嚴重失實。肉松和棉花成分有很大區(qū)別:肉松本質是一種肌肉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兩者口感差異大,造假幾乎沒可能:肉松松軟,一吃就化;棉花表面看上去松軟,但放入嘴里卻嚼不爛。另外通過點燃方式可容易分辨:肉松燃燒有一股焦糊味,而棉花沒有。
4. 一滴血就能測癌
鑒定:標題黨。只是監(jiān)測癌癥病情與評價療效,與篩查早期癌癥不是一回事,熱休克蛋白90α及絕大多數(shù)腫瘤標志物,都不太適合用于癌癥的早期篩查,還需要其他科學、可靠的檢查辦法。
5. 塑料殼加工成大米
鑒定: 嚴重失實。所謂“塑料大米”,是用塑料造粒機生產出來的塑料顆粒,是塑料行業(yè)的常見工藝和制品,不是什么假大米。事實上,塑料價格比大米貴,用塑料生產假大米完全無利可圖,是個徹頭徹尾的謠言。視頻制作者有意利用人們的恐慌心理進行謠言傳播,通過開頭“制作大米”標題先入為主,內容則避重就輕,之恩給你模糊看到類似大米的粒狀物,出于“寧可信其有“的心理,隨手一個轉發(fā),形成大規(guī)模傳播。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是調查中最容易相信的謠言
“民生文章數(shù)量多傳播廣,食品謠言不斷變異,舊聞變新謠。每天食品相關文章超過16萬篇,每天超過5億閱讀數(shù)。“新榜創(chuàng)始人徐達內總結2017年食品藥品謠言有三大特點,一是多以視頻傳播形式,言之鑿鑿;二是跟化工聯(lián)系在一起,利用公眾對工業(yè)生產部熟悉;三是直觀想象推理,沒有嚴密推理過程,但符合新媒體傳播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