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要選準
冬至日是農歷冬季3個月氣候轉折的分界線。冬至后自然界的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使冬季的閉藏轉向活潑的生機。在這個時候進補,人體攝入的養(yǎng)分吸收與利用率高,較易積蓄并發(fā)揮功效,是體虛病人補養(yǎng)腎臟、延年益壽的最好時機,故有“冬季進補,開春打虎”之譽。
食補宜辨證
對于養(yǎng)腎防寒來說,飲食調攝也很重要。冬天宜選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這對素體虛寒者尤其有益。還可進食一些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黑色食品能入腎強腎,亦宜擇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烏骨雞之類。冬日宜常進各類溫性熱粥,若將上述食品置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可補養(yǎng),還能療疾。由于各人的體質不同、年齡有別,在食補中也有宜有忌,應靈活掌握。如腎陽虧虛者,在飲食中以溫補腎陽為宜,可選食羊肉、狗肉等,羊肉、狗肉性溫熱,具有溫補腎陽的效用;對于偏于腎陰精不足之人,食補宜以鴨肉、鵝肉為主。我國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有句名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睂τ谀I之陰精漸衰的中老年人,冬天可配食鱉、龜、枸杞、山藥、木耳等護陰之品。冬令飲食不可過咸,因咸味入腎,會致腎水更寒,有擾心陽。另切忌寒涼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折傷元陽。對于老年體弱者,亦最好食補,故常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
藥補遵醫(yī)囑
藥補補腎須以中醫(yī)“虛則補之”為原則,一般多適宜于各種腎虛之證,如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體虛、年老體衰、婦女產后、外科手術后病人及各種慢性疾病患者等出現(xiàn)腎氣、腎精、腎陰、腎陽的失調。具體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相關補益藥物,不可擅自作主,自行服藥。因為醫(yī)生具備一定的中醫(yī)專業(yè)知識和辨證技能,對病人的病情用藥有一定的經(jīng)驗,避免自行用藥出現(xiàn)藥不對證的現(xiàn)象。
防寒、運動很重要
防寒也是為了更好地保養(yǎng)腎氣。進入冬季以后,“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面。意思是說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睡晚起。早睡以養(yǎng)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后,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難,這就要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生活規(guī)律,心情相對平靜。這樣,就會使身心得到恢復和調理。冬日切忌緊閉門窗,室溫不宜過高或過低。這是因為室溫過低易傷人體元陽,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很容易外感。所以室溫保持在18℃~22℃為好。冬天多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這不但能增強免疫力、抗病力,還因腎主納氣,可幫助肺氣呼吸,預防多種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腎與膀胱一臟一腑,互為表里,膀胱經(jīng)脈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當其沖,故冬天應注意背部保暖,穿件棉背心或毛背心,以保腎陽。古人認為,腎者主蟄,為封藏之本,因此,冬天切忌房事過度,工作、運動不可出汗過多,防止腎之陰精虧損、陽氣耗散。
冷面
冷面,即用冷水洗臉。冷水是指水溫20℃左右的水。冷水洗臉,可提神醒腦,早晨冷面,使大腦興奮,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冷水的刺激可以改善面部組織的營養(yǎng)供應,增強面部皮膚的彈性。
溫齒
中醫(yī)認為“齒為腎之余”,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溫齒,即用溫水刷牙和漱口。溫水是指水溫35℃左右的水。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熱足
熱足,即臨睡前用熱水洗腳泡腳。熱水是指水溫在45-50℃的水。常言道“寒從腳下起”,指雙足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每晚應堅持用熱水洗腳泡腳,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防病能力,消除疲勞和改善睡眠。